Currently, the Russia-Ukraine conflict continues without resolution. As a significant force in aiding Ukraine, Europe's defense trends are particularly under scrutiny. Recentl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have decided to enhance their military cooperation, signing a "milestone"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in London.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the UK and Germany will engage in systematic cooperation across a range of defense projects and domains including land, sea, air, cyberspace, and space, marking an acceleration in their defense cooperation from previous "ad-hoc arrangements" towards a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omain" direction.

7 月 5 日,在英国伦敦唐宁街 10 号首相府,首相基尔·斯塔默(右)与副首相安杰拉·雷纳交谈 新华社发(英国首相府供图) 作为高居欧洲地区防务开支前两位的国家,英德在安全与防务领域的“强强联合”,既是两国基于各自战略与安全利益的“主动作为”,也是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升级,美国对欧洲战略关注程度与资源投入力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欧洲地缘安全张力长期居高不下背景下的“无奈之举”。然而,无论哪种因素作用效果更大,协议的签署势必会进一步壮大北约“欧洲支柱”的军事力量,对整个欧洲地区安全架构也将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Defense cooperation "upgrades in quality and level."
从协议内容来看,两国旨在以塑造针对主要对手的可靠、韧性军事威慑与防御力量为牵引,以加快新型武器装备联合研发、强化两军联演联训为重点,以所谓的“开放、互惠和共享”为原则,借机拉近两军和两国国防工业距离,为构建更加全面的双边安全伙伴关系铺路。
首先,在武器装备联合研发领域,两国间互动呈现“全域覆盖、攻防并举”的特点和趋势。陆军装备方面,两国将联合研发“拳击手”步兵战车和新型陆基无人机;海上与水下力量方面,拟启动海上无人驾驶系统的合作研发进程,探索新的船外水下探测与监视能力,以保护通信光缆、天然气管道等水下关键基础设施;空中力量方面,合作重点将放在可与有人驾驶战机协同行动的新型无人机的研发与实战化应用上,并为德国“海王”直升机配备现代化导弹系统。
作为北约应对俄罗斯的一种新型威慑力量,英德还将联合研发下一代远程打击武器,其射程和精度将远高于英国向乌克兰提供的“风暴之影”远程巡航导弹。防御端,两国将借助“欧洲天空之盾倡议”“钻石倡议”等机制整合优化区域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确保欧洲大陆免遭对手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袭击。

“台风”战机是英德防务合作的产物。图为在奥地利采尔特韦 格机场举行的“空中力量 -2022”航展上拍摄的“台风”战机    新华社发(王宙摄) 其次,在兵力协同部署与运用上,两国围绕重点区域作出针对性调整与安排。波罗的海方向,英德将以本国在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的常驻陆上军事力量为依托,升级联演联训的频次和规模,共享后勤系统,并将其视为提升地区战备水平、丰富新型作战样式的“催化剂”,以确保北约东翼的安全;北大西洋方向,英国允许德国P-8A“波塞冬”反潜巡逻机定期从苏格兰洛西茅斯皇家空军基地起飞,对对手在北海地区的潜在军事目标执行警戒巡逻任务,以巩固北约北翼“防线”,这也是近25年来德国战机被首次部署到英国境内。
第三,综合权衡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需求,进一步激发两国军工合作潜能。据英国媒体披露,英国和德国的军工企业代表随本国国防高官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凸显国防工业在两国防务合作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经两国商定,德国军火巨头莱茵金属公司将于2027年前在英国开设用于生产英德通用型155毫米榴弹炮炮管的工厂,这将是英国本土十年来首家火炮炮管制造商。为体现经济上的“互惠性”,德方还决定选用英国谢菲尔德锻造厂生产的钢材作为原材料,预计这将为英国创造约400个就业岗位和近5亿英镑额外经济收入。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ork together
今年7月,英国国防大臣访问柏林,代表新一届英国政府与德国正式启动谈判,至协议签署生效。两国在短短100天内迅速为推动实现双边防务关系的重大转型搭建起合作框架。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英德在权衡本国现实利益后的主动求变,另一方面,也是两国对欧洲地区安全形势普遍持悲观预期下的被动因应。
对英国来说,斯塔默担任首相的工党政府在竞选期间便释放明确信号,要将欧洲安全作为本届政府外交与国防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恢复与欧盟的关系置于英国对外政策中心位置。
上述外交理念与思路的调整与转变,成为工党赢得与保守党的竞争,在时隔14年后重获执政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德国作为北约和欧盟双料核心成员,自然成为斯塔默政府上台后极力拉拢的优先对象。这既是为了兑现对选民的承诺,进一步提振本届工党内阁在国内的支持率,也是为推进国内各项改革措施,尽快破除因“脱欧”累积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沉疴积弊营造有利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安全问题上与德国达成广泛共识,英国得以在不重返欧盟的前提下迅速拉近与后者的关系,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强化北约“欧洲支柱”这一既定目标。
对德国来说,通过对自身所处安全环境的认知与判断,德国将安全议题提升至二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全战略文化也悄然由“审慎克制”向“威慑遏制”转变。
德国政府在2023年6月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声称,德国的国家安全“要扎根于跨大西洋联盟”,明确表示要强化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并承诺大幅提升国防开支至本国GDP的2%(注:德国已在今年实现该目标)。由此可见,德国的国家安全观,尤其是依靠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维护地区安全的思路框架,与英国高度契合,这为两国深化防务合作提供了操作空间。而英国“脱欧”后,并未对其“欧洲防务力量主要支柱”的身份定位产生根本性影响,德国依旧能够通过与英国的技术合作,弥补自身在远程打击力量和海上装备建设上的不足,双方形成“技术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发展形态。
此外,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升级对欧洲地区安全造成持久严重冲击,以及英德对美国确保欧洲安全稳定的意愿与能力减弱产生的普遍焦虑,成为倒逼两国加快防务合作步伐的最大外部驱动因素。
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已近三年时间,胶着的战局走势使得欧洲主要国家在援乌问题上陷入“进退失据”窘境,彼此间的嫌隙和裂痕也随之增大。11月7日,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有分析认为,重新上台的特朗普很有可能改变拜登政府的援乌政策。一旦美国政策转向,将改变欧洲大陆整体防务形势,因此,英德被迫“联合自强”,强化欧洲国家在北约防务中的作用,并将此举视为避免欧洲安全局势彻底滑向失控边缘的关键。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协议签署当天表示,“英国防务战略的核心是‘北约优先’,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必须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
The future direction deserves attention
英德在防务与安全领域加速靠拢,在深刻影响双边关系的同时,也将对整个欧洲地区安全架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不可低估的示范效应和助推作用。
双多边层面,包括英德在内的北约欧洲成员国间的“安全串联”或将迎来一个更加体系化和机制化的新时期。
英德在围绕协议发表的专项《联合公报》中明确指出,该协议是两国拟于2025年签署覆盖领域更广的双边安全条约的“首个重要支柱”。此外,鉴于英国与法国、德国与法国之间已相继于2010年和2019年签署旨在密切双边安全、防务与外交合作的《兰开斯特大厦协议》和《亚琛条约》,这意味着英、德、法这三大北约欧洲成员国之间已初步完成交互式防务体系的搭建。未来一段时间,三国或在各自双边防务协议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国防合作项目为基点,与更多北约中东欧成员国签订类似协议。
区域层面,欧洲地区安全架构将更富有层次感,北约欧洲成员国在安全架构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或将显著增加。
长期以来,北约欧洲盟国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视为构建地区安全架构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选项。伴随欧洲主要国家间军事合作机制化程度的加深,地区安全架构有望由北约“单核牵引”,向“欧美联合防务+欧洲国家间协同防务”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受此影响,北约欧洲成员国在影响地区安全走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然而,外界需看到,欧洲国家间防务合作仍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法国是欧洲“战略自主”理念的坚定捍卫者与实践者,英国、德国则主张在北约框架下推进欧洲防务一体化,双方在安全理念和思路上的分歧,将成为深化防务合作的重要障碍。与之相关的是,尽管英德防务协议预示着北约“欧洲支柱”力量的兴起,但其仍难在短时间内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等量齐观”,两者间依旧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正因如此,现有协议很难真实、全面、客观回应欧洲国家的安全关切,这恰好印证了英国政治学教授阿南德·梅农的评价,“英德协议本身或许不是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最佳答案”。(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END

Follow Global Magazine Video Number

Source: Global Magazine, Issue Editor: Huang Honghua


监      制:李晓明
责任编辑:乐艳娜编      辑:林睎瑶

author-gravatar

Author: Emma

An experienced news writer, focusing on in-depth reporting and analysis in the fields of economic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warfare. With over 20 years of rich experience in news reporting and editing, he has set foot in various global hotspots and witnessed many major events firsthand. His works have been widely acclaimed and have won numerous awards.

This post has 5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